当“城市建设”与“思政教育”相遇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在天城大,一门全新的特色思政课正在精心打造中!
7月14日上午,“人民城市”特色思政课课程研讨会在我校现代教育中心第三会议室举行,正式吹响了该课程建设的“集结号”。会上,院长何继新详细介绍了课程的整体方案与推进安排,与会老师们围绕课程内容创新与育人方法等展开热烈讨论,共同为这门即将亮相的课程出谋划策。这门课程的启动,标志着天城大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、深化思政课改革,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,旨在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人民城市”的重要论述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紧密结合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为确保“人民城市”思政课程高质量起步,学院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提前布局,在教学内容、实践模式、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先行先试工作。
在理论研究与教学资源建设上,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,主持相关教改项目15项,并获批《解放战争时期天津地下党研究》等5项省部级项目。同时,在理论研究方面深耕细作,发表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红色文化力量》《用好红色资源,赓续精神血脉》等10余篇高质量文章,并出版《红色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》等专著,获得校级教改成果一等奖2项。学院构建了涵盖四类、1100个教学案例的教学资源库,包括100余个反映天津红色故事和天津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视频、编写了100个天津红色党史故事、录制了100个革命旧址现场口述史视频等,开设《天津红色记忆》《志愿天津》等系列选修课,为“人民城市”课程体系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实践育人与基地建设方面:学院连续三年组织超5000人次的学生走出课堂,围绕“革命薪火永相传”、“我热爱的求学城市”、“探寻人民城市”等主题,深入天津的红色旧址、新时代伟大成就所在地与基层治理一线开展实践教学,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城市发展,检验真知。学院与我市相关场馆基地合作,建立了12个实践基地,涵盖生态城市、城市文化、智慧城市等领域。同时,学院与西青区张家窝镇党委合作开展四期“人民城市进社区”理论宣讲,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,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。
在数字赋能与新媒体拓展方面:学院积极拥抱数字化,在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二批数字思政精品项目和天津市首批“人工智能+高等教育”典型应用场景基础上,利用超星平台搭建了31个线上虚拟场馆,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。学院在新媒体领域大胆探索,打造的抖音号“‘城’不欺我的马老师”已成为拥有5万粉丝、700万浏览量的“网红”品牌。该工作室已被批准成为天津市首批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。B站思政微课视频也成功入选天津市级项目,充分展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魅力和创新活力
据悉,该课程将紧密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,建立“1+8+n”式专题理论教学体系,以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”为核心,贯穿城市规划与更新、生态建设、城市文化等八大理论模块,并辅以天津红色党史、志愿服务等特色选修课,采用“理论讲授+案例研讨+在地实践+数字赋能”四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,讲好新时代中国及天津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成就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天城大智慧和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