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主义学院
   
站内搜索:
  通知公告
   
学院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院动态>>正文
网络中国节•端午 | 我们的传统节日:端午
2022-06-03 13:54  

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

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,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也称端五,端阳。此外,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午日节、重五节,五月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,天中节、地腊、诗人节、龙日等等。虽然名称不同,但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。

过端午节,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,由于地域广大,民族众多,加上许多故事传说,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,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。其内容主要有:女儿回娘家,挂钟馗像,迎鬼船、躲午,帖午叶符,悬挂菖蒲、艾草,游百病,佩香囊,备牲醴,赛龙舟,比武,击球,荡秋千,给小孩涂雄黄,饮用雄黄酒、菖蒲酒,吃五毒饼、咸蛋、粽子和时令鲜果等,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,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。有些活动,如赛龙舟等,已得到新的发展,突破了时间、地域界线,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。

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,诸如:纪念屈原说;纪念伍子胥说;纪念曹娥说;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恶月恶日驱避说,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。以上各说,各本其源。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,端午的起源,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,比屈原更早。但千百年来,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,已广泛深入人心,故人们“惜而哀之,世论其辞,以相传焉”,因此,纪念屈原之说,影响最广最深,占据主流地位。在民俗文化领域,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,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。时至今日,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。

端午节的习俗

1.赛龙舟。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追思他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,追到洞庭湖也不见踪迹。这也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,以免鱼吃屈原的身体。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,人们便以划龙舟来纪念他。龙舟大小不一,桡手人数不一。一般是狭长、细窄,船头饰龙头,船尾饰龙尾。龙头以木雕成,加以彩绘,颜色有红、黑、灰等色,均与龙灯之头相似。龙尾多用整木雕,上刻鳞甲。除龙头龙尾外,龙舟上还有锣鼓、旗帜或船体绘画等。

2.吃粽子。粽子又称角黍和筒粽,是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。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花色品种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。

3.喝雄黄酒。在端午时节及节后,气候炎热,蝇虫飞动,毒气上升,疫病容易萌发。古人认为,人生百病,多因病菌经口鼻吸入导致。在长期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,人们发现喝雄黄酒能够解毒清热,为此端午节喝雄黄酒就盛行开来。

4.挂艾草或菖蒲。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到来时,气温上升,是疾病的高发期。这时,人们会利用艾草或菖蒲的特殊香味和功能,在家门口挂几株,以用来驱虫、防蚊。

5.佩香囊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等香料,外包以丝布,再用五色丝线编成各种形状,结成一串,清香四溢,玲珑可爱,既是装饰也可驱逐蚊虫,深得孩子们的喜欢。

6.画额。古人用雄黄酒在小孩子们额头上画“王”字,目的是驱赶毒虫。除了在额头、鼻耳涂抹外,还会涂抹他处。

端午节,在全国各地还有躲端午、采药、佩豆娘、斗草、打马球和游天坛等民间习俗。每一个习俗的背后,都有一个故事和传说。

但是你知道吗?这些习俗的背后,端午节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。

事实上,这些古老的端午习俗,最早都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、维护健康的,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“健康防疫节”。端午节前后,气温逐步升高,湿浊毒发,暑气当令,属性升散,易耗气伤津,扰心神,同时各种蚊虫开始频繁出现。根据中医专家介绍,赛龙舟等运动,可以使毛孔开泄,湿浊得排,运动后饮用温水,给浊邪以出路。吃粽子,外以粽叶荷叶清热祛暑,内以糯米大枣滋养心脾,有类“清暑益气汤”之功效。门窗上挂艾叶、菖蒲和大蒜,屋内薰苍术,可以驱五毒,防蚊虫。身上佩香囊,用菖蒲艾叶煮水泡澡,可以期祛湿解毒,对于某些湿毒偏盛型皮肤病也是可行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内容来源: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.gov.cn;人民网

关闭窗口
 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
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  版权所有